今年的中国春节因DeepSeek的崛起而成为科技感十足的一季,与以往大不相同。节后,中国股市中“AI+”概念顺势爆发,DeepSeek相关股票连续多日强势上涨,长期被诟病为易跌难涨、患有“软骨病”的A股似乎看到了被治愈的希望。
在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DeepSeek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股市表现便是其中的缩影。DeepSeek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科技股的天花板,推动A股和港股科技板块的价值重估。其技术突破为科技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AI成本的降低对商业环境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如果DeepSeek的技术路线得以实现,AI的单位进化成本和应用成本将大幅降低,付费AI助理的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类似于当年免费杀毒软件凭借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付费软件市场份额的情况。同时,开源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开源模型使得更多企业和开发者能够低成本地接入AI能力,开发出各种免费或低成本的应用。例如,春节后A股中表现突出的人形机器人板块,部分原因就是市场预期该领域将通过AI大模型的加持,显著提升其通用性和泛化能力。
开源AI大模型还可以深度融入现有业务生态,如办公、游戏、旅游、购物等领域。这种融合模式不依赖于大模型单独收费,而是通过提升主业务的渗透率或价格来实现盈利。对于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来说,这种模式的潜在价值更大。例如,通过AI提升购物平台的商品推荐精准度和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购买频次和客单价。
由此可见,此前认为互联网平台业务见顶的观点可能过于悲观。AI技术的发展为平台业务的重构和盈利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或许也是春节期间海外中概股大涨的主要逻辑支撑。实际上,在DeepSeek爆火之前,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AI技术的态度较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无视。然而,DeepSeek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低成本、高性能以及开源的特点让国际资本重新审视中国AI技术的发展潜力,并为全球科技股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以AI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英伟达为例,摩根士丹利近期大幅下调了2025年英伟达GB200芯片的出货量预期,从此前的3万至3.5万件下调至2万至2.5万件,悲观情况下甚至可能低于2万。主要原因是DeepSeek等新兴AI技术的崛起,市场对未来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大模型预期增强,导致大型云厂商在资本开支上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投资后出现设备空置。
如果说美股坚硬的“科技泡沫”终于被敲开了一道裂缝,那么中国科技股的天花板可能才刚刚被打破。与A股上一个明星板块新能源相比,AI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较少,更多是由技术和市场推动,这意味着其发展潜力更大。
然而,单一的突破难以扭转A股的系统性问题。尽管DeepSeek的爆火带动了科技股的上涨,甚至有观点认为整个中国资产都需要得到重估,但A股的散户主导、政策依赖性强、融资功能优先于投资功能等深层次矛盾,造就了其易跌难涨、牛短熊长的顽疾,单家企业或板块的突破无法根治这种系统性的“软骨病”。此外,尽管DeepSeek的影响力在全球迅速扩散,但中美科技脱钩风险、地缘博弈升级可能限制其全球化扩张,抵消其积极影响。同时,若市场仅炒作概念而忽视企业盈利,相关概念股的短期上涨可能加剧泡沫,最终反噬市场稳定性。
但如果DeepSeek的突破能倒逼国内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包括注册制完善、退市机制优化、引入更多长期资金等,推动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更深度融合,如科创板的扩容,则确实有望催化A股结构性的改善。回顾2024年,A股市场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日成交额连续59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上市公司实施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同时,公募基金改革、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等措施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同样重要的是,A股不能仅仅依赖单一叙事,而是需要形成“DeepSeek们”的群体突破,更多类似于华为和大疆的创新驱动企业崛起并共同构建技术生态,市场的长期信心才能真正建立。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斯普特尼克时刻”未来会继续出现,推动各国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在A股,尽管DeepSeek是点亮星火的希望,但要形成燎原之势仍需风向与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