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 返回首页
品牌排行:1~116】【117~244】【245~372】【373~500
亚洲品牌500强分析报告:【分析摘要】 【评估方法】 【地域分析】 【行业分析】

此次入选2022年《亚洲品牌500 强》的品牌共涉及41个行业,其中金融 行业排名第一,共有65个品牌上榜,占 比13.00%;排名第二的信息技术(含 通信电子)有49个上榜,占比9.80%; 食品饮料行业有48个,名列第三,占比 9.60%。排名第四到第十的行业分别为传 媒47个,占比9.40%;电子电器27个, 占比5.40%;多元化25个,占比5.0%; 石油化工24个,占比4.8%;汽车23 个,占比4.60%;通信服务19个,占比 3.80%;零售17个,占比3.40%。与去年相比,金融、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电 子电器、多元化等行业入选数量有所上 升,而零售、日化、房地产等行业数量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入选数量最多 的前10个行业共计344个品牌入榜,占总榜单的68.80%(见图表3)。

从行业来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的衣食住行领域的品牌,明显比工业品 牌知名度更高、更具有品牌优势。《亚 洲品牌500强》前10名中,金融、汽车和 电子电器行业品牌共占据7个席位,其他 品牌则分布在能源、信息技术和通信电 子行业中。而榜单百强中,汽车、金融 和电子电器行业仍然入选数量最多,各 有12个品牌上榜;多元化和通信电子行业分别有11个和7个品牌上榜,位列第四 和第五位。

1. 金融行业

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 中,金融行业依旧为入选品牌数量最多 的行业,共有65个品牌入选,与去年相 比,新增3个品牌。中国工商银行位居金 融行业第1名,在总榜单中位列第5名。 中国人寿与中国银行分列第二、第三 名,且均进入了总榜单的前15名。中国 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中国农业银行也 进入了金融行业品牌前10名以及总榜单 的前50名。在《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前 100名中,共有12个金融品牌入选,与去 年相比新增1个,体现了金融品牌发展的稳定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亚洲领先的金融 品牌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日本。在金融行 业10大品牌中,有6个品牌来自中国,其 余4个品牌来自日本。中国人寿、中国银 行、日本生命保险、中国建设银行、中 国平安以及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在总榜单 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图表4)。 在金融行业前20大品牌中,中国大陆金 融品牌占据了一半的席位;日本品牌占 据了7个席位;韩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有2 个和1个品牌,分布情况与去年基本维持一致。

纵观整个亚洲金融品牌地域分布, 中国(包括港澳台)有23个金融品牌入选,日本有12个金融品牌入选,韩国有11个金融品牌入选,位列前三名。中日韩三国占据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金融行业的七成席位,在入榜的其他亚洲国家中优势显著。此外,澳大利亚有5个 金融品牌入选,位列第四名。

从金融行业整体来看,2021年亚洲 经济强劲反弹。根据2022年1月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1年 亚洲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为6.3%,较2020年上升7.6个百分点。在47个亚洲经济体中,除缅甸、阿富汗、不丹和伊朗外,其他经济体增速均高于2020年。 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迈入新阶段,亚洲 金融行业的市场格局正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亟待重塑。科技金融、可持续金融仍 旧是亚洲金融业发展的长期主题。随着 可持续金融理念的不断加深,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承诺将成为金融服务行业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极 端变暖的压力下,亚洲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上升,亚洲地区碳中和行动迫在 眉睫。除此之外,在疫情的推动下科技 金融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高峰。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助力金融行业 发展,构建可信环境,金融数据安全共享,加速金融业智能化、自动化也将成 为新的课题。因此,从银行业、资本市场到保险,金融机构在2022年迎来铸 就自身和行业未来的关键性、决定性机遇。

从银行业来看,2022年《亚洲品牌 500强》榜单中,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分别位列于银行业第一与第三,500 强总榜单第五与第十三。截止至2021年第四季度,亚洲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仍继续上涨,在疫情冲击下亚洲银行业凭借其充足的资本水平展现了其韧性。从资产规模看,2021年12月末,以中国、日 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主要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规模为71.49万亿 美元,较9月末增长1.47%,涨幅较上季度增加0.62个百分点。从亚洲各国表现情况来看,亚洲规模最大的为中国银行业,2012年12月末本外币资产规模为 54.12万亿美元。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位列第二,总资产规模为11.68万亿美元。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分别为3.38万亿美元和2.30万亿美元, 位列第三和第四位。整体来看,亚洲银行业发展基本保持稳定,随着不少亚洲经济体货币政策常态化,银行业利率不断升高,带动利差相关业务收入上涨且盈利水平持续提高。然而,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业发出挑战,银行业的办公方式与办公场所为此重新定义。在新 冠疫情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银行业仍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化转型需成套解决方案。

从保险业来看,2020年在新冠疫 情的冲击下,全球各地区的保险行业表现出现明显的分化。整体来看,亚洲地区整体较好地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与其他地区相比实现了行业的增长。中国内地保险行业更是在亚洲各国中表现突 出。根据《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 数据显示,2000-2020年间中国内地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5.9%,较同期GDP增 长速度高约15个百分点。此外,根据该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发展 迅速,保费收入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已有3亿人购买长期人身险保单,被保险人接近6亿人,商业人 身保险覆盖面达到42.7%,风险保障总额超过1000万亿元。除中国外,新加坡地区保险行业表现也格外亮眼。根据新加坡寿险协会(LIA Singapore)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本地人寿保险业总加 权新保费增幅达23%,网上投保的新保单翻倍增长,达到59万1282份,显著高于前年的20万6679份。整体来看,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保险科技不断发展,实现承保、理赔和服务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 能化改造。

2. 食品饮料行业

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共有48个食品饮料品牌入选,比去年增加3个。其中中国(包括港澳台)有23个品牌入选,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入选数最多的国家。日本共有12个品牌入选,与去年持平,位列第二。在亚洲食品饮料10大品牌中,茅台总排名上升2名,以总榜单32名位列食品饮料行业第一;五粮液与去年相比上升2位,位列总榜单第33名;青岛啤酒(55名)排名第三,排名前进4位。中国大陆共有7个品牌入选行业前10名,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各有1个品牌入选(见图表5)。新加坡品牌丰益国际在疫情期间稳步向前,营收利润均创新高,在榜单中前进了7个座次,表现突出。入选总榜单百强的食品饮料品牌仅有4个,分别是中国的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和日本的明治,超过六成的食品饮料品牌位于200名之后。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均财富的增长,消费品质需求提升以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影响,亚洲消费者购买食品的理念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十年亚洲食品市场将产生巨大变化并迎来新的机遇。根据普华永道消费者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亚洲食品支出增量将达到4.4万亿美元,其中2.4万亿将由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主动选择所驱动。未来,亚洲食品饮料行业有以下几大趋势值得关注:

(1)健康食品成为消费新趋势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越发关注,对健康食品的偏好与需求快速增长。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查看食品营养成分表的频率远远超过三年前的频次,57%的中国消费者会在消费前查看食品的营养价值成分,了解对健康的可能影响,这一比例在所有地区受访者中名列前茅。根据美国糖尿病组织(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报告显示,亚洲地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超过了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60%,其中,中国更是在短短几年间超越美国,连续稳居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前三位。在这种情况下,低糖与无糖食品/饮品在近些年引起了亚洲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依据欧睿的“消费者之声:健康和营养调研”,控制精制糖的摄入是2021年消费者中第二普遍的饮食偏好趋势。调查结果也进一步显示,中国、印尼和泰国消费者最感兴趣的是在添加膳食补充剂的同时,减少饮食中的糖、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作为回应,众多品牌已投身研发健康食品行列之中,研究表明,一些健康相关食品品牌的估值溢价高达30%,且估值倍数提高,增速更快。未来,健康食品这一趋势将继续延续,发展形势较好,特别是在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中等收入阶层较多的市场中将迎来新机遇。

(2)食品安全可溯源

从供应链与生产角度来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以及环保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在购买食品饮料时,对其产品背后食品安全及供应链的可追溯习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众多亚洲消费者而言,与口味质量相比,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受访的亚洲消费者中,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会担心食品来源,8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他们会对食品进行溯源。许多消费者甚至养成了检查食品来源的习惯,69%的中国消费者和51%的印度尼西亚消费者认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消费者自身选择外,政府也从监管层面加大管理力度,因此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供食品安全与可追溯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提供并证明其供应链的完整性与透明度,解决消费者最为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以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品牌的信任与忠诚度

(3)可持续发展理念热度不减

作为人类共同体,世界各国已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治理的顶层框架之中。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纷纷承诺将在2025年至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在这一过程中食品行业也必将发挥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数据显示,全球食品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三分之一以上。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也曾发布报告指出,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食物系统加工过程中的减排将会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也开始愈加关注自身日常消费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消费对食品制造商、销售商以及物流提供商等提出了新的期望,尽可能的减少并维持较低水平的碳排放,使用环保可回收包装,减少废物、避免食品浪费等方面。这一改变也反映在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中。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现出了可持续消费习惯的转变,并在购买过程中加以实践。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品牌开始着力提升其可持续发展实践。同时,在品牌宣传层面也会逐步加大企业可持续理念的宣传力度。

3. 传媒行业

今年共有47个传媒品牌入选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其中,位列行业前三的品牌分别是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日本的读卖新闻。从传媒产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大陆共有24个品牌入选,位居亚洲第一;日本有10个品牌入选,位列第二;中国香港与韩国各有5个品牌入选,并列第三。传媒行业大部分品牌排名较为靠后,前50名中仅有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两个品牌;前100名中,传媒行业也仅有6个品牌入选(见图表6、图表7)。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疫情居家“新常态”促使亚太地区的受众对新闻的诉求、生活场景的应用更加依赖网络。亚洲是社交媒体增长最快的市场和信息发布量最大的地区。作为东南亚的发达经济体,新加坡在移动端(尤其是社交媒体)方面,已变得非常活跃。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拥有大约530万社交媒体用户,这约占该国总人口的84.4%。有72.8%的新加坡消费者仅通过手机使用社交媒体。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几乎到了全民手机上网的局面。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占网民整体的75.2%。在印度尼西亚,印尼人平均每天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超过五小时,其中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最多,其次是流媒体音乐、游戏和在线视频。

凭借本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亚太地区的受众对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信任度一直很高。随着传统传媒行业广告收入的持续下行,传统媒体借助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持续转型和发展。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内容展示、阅读体验等方向的应用中,因利用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和转化率。例如《星岛日报》投入更多资源开发在线突发新闻内容,以吸引更多读者。香港本地媒体平台上的广告营收增长了29%。除了提升广告能力之外,一些媒体机构还建立了电商平台(如明店930)并尝试通过直播获取电商营收。部分媒体机构还与金融行业的知名人士合作开设付费课程。中国的主流报纸近几年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平台方式增加增强了传播渠道,通过直播、电商等模式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模式。

然而媒体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并不均衡,数字内容消费和会员付费等新商业模式在经济发达、福利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会得到更快的普及和接受,有的国家内容付费收入超过了广告收入。对于亚洲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受众还是喜欢免费获取新闻内容,未来数字媒体仍是一大发展机遇。

在疫情下,短视频与流媒体迎来的爆发性增长机遇。近年来,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火爆全球,2021年7月,TikTok全球累计下载量成功突破30亿次。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具备短小精悍、符合快节奏阅读习惯、满足强烈的表达诉求等特点,这也是短视频媒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短视频媒体现已成功席卷传媒行业,未来用户数量与用户参与度将仍维持稳定增长,社交媒体的变现与盈利能力将逐步增高,其影响能力日益增强。

展望未来,元宇宙的发展将为亚洲媒体业带来更多机会。元宇宙融合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数字体验,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它可能会改变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还可能为媒体业带来更多机会,让媒体机构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并更好的与受众进行互动与情感联系。媒体机构应当加大相关的投入,以便在相关技术得以实现的时候为读者提供更好更新的体验。

4.电子电器行业

今年电子电器行业有27个品牌入选,相比去年增加2个。日本依然是亚洲该行业的领导者,有15个品牌上榜,中国(包括港澳台)有9个品牌上榜。韩国和土耳其分别有2个和1个品牌上榜。总体分布和去年一致。日本的电子电器品牌都有悠久的品牌发展历史,例如索尼、松下等品牌,都在全球市场中沉浮多年,累积了显著的品牌影响力优势。但随着全球技术转移和全面的市场创新,日本在该行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日本品牌东芝、欧姆龙等在今年的榜单中排名下滑较多。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电子电器品牌在亚太地区广受好评,不断扩大海内外的市场份额。亚洲电子电器行业前10大品牌中,日本有5个品牌,占据了一半的席位;中国和韩国各有3个和2个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虽只有2个品牌进入前十,但分别位列行业第二名和第五名。行业前三名的品牌分别是中国的海尔、韩国的三星以及日本的索尼(见图表8)。

今年电子电器行业有一半的品牌,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压力,影响了不少品牌的供给。根据全球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半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家用电器市场持续承压。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销售规模3609亿元(包括彩电、白电、厨卫、小家电产品),同比下滑11.2%。6月以来,中国的疫情进入了平稳期,累积的消费需求迎来释放,行业压力有所缓解。目前,各地促进消费的措施接连落地,政府旨在推广绿色节能产品。随着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推出,中国企业可以借力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扩大企业经营业绩。在疫情不断反复,宅家文化的推动下,电子电器的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

(1)生活类小家电需求激增

尽管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2022年上半年,生活类电器国内零售额589亿元,同比下滑了10.8%,但是疫情也让消费者居家时间大幅增加,这也促使消费者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新的应用场景,拥有新功能的生活类电器有了更大的需求。例如,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咖啡需求的不断提升,各种功能的小型咖啡机不断创出销量新高;在清洁类电器中,随着居家时间的提升,扫拖类机器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就亚洲市场来看,生活类小家电的发展普及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长期来看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拥抱智能健康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理念日益加强,也让健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的目标。消费者关注健康与安全,家电行业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引领行业消费市场向着健康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2022年中国家电健康趋势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家电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只有重视健康技术在家电行业中的应用及落地,才能有突破及创新。目前,家电行业的健康功能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健康空气、健康洗护、健康用水、健康厨房、健康环境清洁、个人健康护理六大场景。未来,家电品牌需要通过品牌智能化、科技化,构建完善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流程,在各个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类型的健康监测、管理以及服务。

(3)线上线下相融合

当前,中国家电产品呈现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的趋势,京东、天猫等平台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稳步发展。根据CCID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线上销售份额逐年提升。2020年,网购首次超过线下销售贡献率,达到50.4%。而在2021年,该占比继续提升,线上销售占比达到了52.9%。

此外,各大家电品牌积极拥抱线上渠道,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品牌通过线上精准引流发展私域流量、通过社区团购、用户共享、线上直播以及线下促销等方式探索新零售转型。纵观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线上渠道份额还会不断提升,但线下门店也不会彻底消失。因此,短时间来看,未来家电市场将呈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5.汽车行业

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其生产以及销售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周边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汽车行业遭受重创。随着亚洲地区疫情的逐渐好转以及各国政府的行业刺激政策,2021年以来,亚洲各国的汽车行业逐渐复苏。然而,随着全球缺芯的影响以及全球汽车工业的智能化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亚洲车企2022年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2022年的《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有23个汽车行业的品牌,其中日本和中国各有9个品牌上榜,并列第一;韩国有3个汽车品牌入榜,印度有2个汽车品牌入榜。丰田凭借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依然占据着榜单第一和行业第一的宝座。本田汽车表现稳定,位居行业第二。中国上汽总排名有所下滑,但依然位居行业第三,中国第一。行业前10名中,有5个品牌来自日本,体现了日本汽车制造业强大的实力;中国紧随其后,有4个品牌;韩国有1个品牌(见图表1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汽车行业。在中国,疫情造成了汽车行业整体停摆。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好转,中国汽车行业逐渐复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5.5%,累积完成营业收入8.6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润额5305.7亿元,同比增长1.9%,汽车类零售总额完成43787亿元,同比增长7.6%。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608.2万辆以及2627.5万辆,产销总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全球第一汽车市场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相较于2020年,产销量同比增长3.4%以及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就乘用车市场来看,其产销表现更要好于行业总体,而其中中国品牌表现也更为出色。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销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7.1%和6.5%。中国汽车行业在新冠疫情后,通过积极复工以及政府政策支持,逐渐走出行业困境,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在中国各城市的反复爆发,中国汽车品牌也应及时调整战略,提前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日本市场中,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持续,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汽车产量为784.7万辆,相较于2020年的806.8万辆,下滑2.7%。汽车销量444.83万辆,销量继2020年下滑11.5%后,继续下滑3.3%,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就品牌来看,2021年中,丰田依然是日本汽车销售最多的品牌,销量达到142.44万辆,占比达32%。其次为铃木、本田、大发,销售量分别为60.8万辆、57.98万辆、57.24万辆。日本汽车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存在较多的阻力,全球汽车产业不断向新能源领域进军,而日本传统的汽车行业在该领域发展较为滞后,这也是疫情之后,各国的汽车产业都在逐渐复苏的情况下,日本的汽车行业却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另一个亚洲汽车大国,在后疫情时代逐渐止住了下滑的趋势。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汽车产量346万辆,同比减少1.3%,内销173万辆,同比减少8.5%,出口量205万辆,同比增长8.6%。2021年韩国汽车产量及内销减少主要是由于车用芯片的短缺以及2020年内销历史新高导致。从车辆类别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出口量同比增加71%,出口额同比增长24.2%,创2014年以来新高。就新能源汽车来看,韩国产业部表示,韩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达20.7%,而在氢能电动市场中,韩国本土品牌销量也连续三年位列榜首。

根据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数据显示,印度2021-2022财年累计销售机动车1751.35万辆,其中,两轮车1346.64万辆,乘用车306.94万辆,商用车71.65万辆。就乘用车销量来看,印度市场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以及日本的第四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行业作为印度制造业的重要一环,政府对于行业的重视程度也不言而喻。行业对于电动品牌以及新能源的转型也十分积极,早在2017年,印度能源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就提出了印度电动车计划,希望在2030年,印度路上都是电动车,同时,政府出台《国家电动汽车任务计划》,对未来的电动车进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总体来看,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对于全球汽车行业来说是艰难发展的一年。在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大部分亚洲国家均通过积极的产业转型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有了复苏。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反复与不确定性的增加,未来亚洲汽车行业应及时做好应对,抓住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契机,积极转型与变革,从而在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